《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21 12:24:20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2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书中作者把理论分析与实际事例相结合,用通顺流畅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师。我来谈谈读本书第六章“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的一点感想。

每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后进生”,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们,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的能力,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使得班里都会存在少数的后进生,所以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作者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结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几点总结 :

一、对“后进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不理不管,使得这些孩子不知不觉的成为班里的特殊人,从而,要让他们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下成长,对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给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从而提高他们的上进心,在人生的轨道上正确的发展行驶。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他们,我们要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专门给他们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思想准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很艰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让文中“费加”这样的孩子能背诵一篇文章,解决一道难题,我们要下功夫去帮助他们,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要对后进生以赞许为主,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他们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三、让“后进生”多读书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专门指出,“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要学会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读书,帮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目,让他们多读书,让他们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大脑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教育转化”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更饱暖的感情去对待他们;更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从而让”后进生”不再后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3

利用一段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颇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触: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要关爱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苍白魂灵。我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 ……此处隐藏13171个字……《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捧读此书,不由自主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对面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着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

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4

在阅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后我惊喜的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十分亲切,他的每条提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继续学习。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许多人说教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但冷静下来一想,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仅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我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欢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其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孩子,其内心深处必须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忙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宽容,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我,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这时。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终,我们还是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这话我们都应当深有感触。读着书中的每条提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所以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