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09 07:32:14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3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4

1、课前播放亡羊补牢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观看中了解寓言内容。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然后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为下一步感悟寓意做了铺垫。

3、美读课文感悟寓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一是抓住重 ……此处隐藏7548个字……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学校开展的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年级两位教师分别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了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课上两位老师对课文里出现的插图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个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还有四个人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师:你们从图上读出了这些内容,那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片断二:

师:出示挂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师:课文插图是辅助理解课文的,你能结合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故事吗?

生:复述(略)

反思: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这些插图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欣赏性,艺术性,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有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插图中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能赋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插图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插图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复述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背诵较长篇幅的课文,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又配上像连环画一样插图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帮助记忆课文。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里的插图。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赋予插图新的教育价值。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15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