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7 09:58:19
土壤教学反思

土壤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壤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教学反思1

一、一条主线贯穿整课

本节课以 “土壤里有什么”为主线展开对土壤的研究,通过观察“土壤里有什么”,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腐殖质、砂、粘土、无机盐、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设计了几个大的环节:

1、观察土壤:

土壤像妈妈一样养育了许许多多的的动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来养育他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先来观察土壤。

2、借助水来研究土壤:

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继续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3、借助火来研究土壤: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们还可以用火来研究--给土壤加热会怎样呢?

4、学生尝试总结:土壤是一种怎样的物质(混合物)?

二、两种实验展开探究

本节课我设计了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研究当中,力求让孩子们对土壤的`每一种构成成分都有一种直观的、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一)分组实验

1、观察土壤:土壤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要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观察一下,所以我就让学生尽早的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这里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有效性,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⑴把土壤放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镜,⑵用镊子把发现的东西分类放成几小堆。

2、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学生观察到土壤里有腐殖质、砂、土,老师启发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土壤里还有什么?(水、空气)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吗?

(二)演示实验

验证腐殖质、无机盐的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观察和交流,也考虑实验安全性(验证无机盐的实验,玻璃加热后很容易爆裂),我设计了演示实验。

三、三维目标全面落实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除了要落实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目标,也要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孩子们知道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应该怎样树立一种爱护土壤、保护土壤的意识。课前,我向学生出示墨勒阿格的名言“大地,你是万物之母。”师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后,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实验后的土壤,都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情感的内化到具体行为的外化。

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绪和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反思课堂,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课始学生比较紧张,不敢发言。老师虽然鼓励和表扬,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在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应该考虑重新设计。

二是腐殖质的实验,我课前经过反复的考虑,才最终确定做演示实验。但如果将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直观更深刻。

土壤教学反思2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欲望”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学生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师以灵活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土壤教学反思3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土壤教学反思4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 ……此处隐藏5700个字……种植植物和大自然中的植物的基本需求。这一课我布置了家庭任务。让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小葱种植活动,并且进行观察记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第二课《养蚂蚁》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生命离不开土壤。我设计的活动是组织学生捕捉、观察观察蚂蚁。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每一个班进行饲养,学生们课下观察蚂蚁的生存状况。捕捉蚂蚁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食物诱导法,还有一学生想到了,找到蚂蚁的巢穴,并且一锅端,通过教参学习我知道了:老师要提醒学生,这样做会破坏了蚁群的.生存环境。捕捉完成后养在广口瓶里这里要提醒学生做到勤喂勤打扫勤观察,三天进行一次喂食,投一次食不要多喂。

第三课《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难点是:懂得土壤与生命息息相关。我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以讲解的形式在学生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土壤生命的多样性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多孩子会问我很多问题:蜗牛在土里干什么?千足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西瓜虫它吃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都没有做好准备,我想我应该多补充一些课后知识,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去收集资料的方式学习。

土壤教学反思12

本课中的土壤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没想过土壤从哪里来的?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并不是很注意,这正是本课的契机,也是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活动设计清晰、有序、环环深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在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教学设想,学生探究热情比较高,能运用感官和实验观察土壤,在探究中逐渐认清了土壤的成份,认识了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但是,反复回想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一、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回答错误的情况,此时,我往往进行了追问,并且语气有些怀疑。这样一来,学生得到的认识是他的答案不对。起来回答的同学很可能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质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说法。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对发言的热情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我迫切需要改变这种追问的方式。

问题二、对学生科学语言的规范不够。学生在表达、描述他们的想法时经常用一些土语,或者不准确的词语,这时就需要老师来进行纠正。上课中由于担心影响进度,我没有对学生说出的每个错误词语,错误说法进行纠正。这样有些学生就还用他自己的说法来表达,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不利,也是课堂教学少了几分科学的味道。我们说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没有每堂课的坚持,就无法让学生有质飞跃。所以说,关于学生语言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问题三、忽视板书的重要作用。现在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方便和效率。但与此同时,板书也往往被忽视了。本节课中我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板书中只出现了土壤的成份,而没有出现课题,也没有其他重点的内容,这样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那么他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框架就不够具体、清晰和具有逻辑性。板书是教学的良好辅助,在教学时需要善加利用才能让学生学的扎实。

通过本次教学,对我又是一次触动,经过反思,我发现了一些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这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期待着通过改进,学生们能在科学课上获得更科学的锻炼。

土壤教学反思13

科学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探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活动,二是参与。

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让他们爱上科学。如:让孩子观察给出的三种土壤,自己去找它们的不同,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土壤的认识。教孩子辨别土壤的'方法,做土壤性质的实验,带他们到校园鉴别土壤,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且我做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于到活动中来。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孩子“放”得还不够,没有给足他们活动的空间。“土壤里有什么?”“土壤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土壤里为什么能长出庄稼?”“不同的土壤长出的庄稼一样吗?”“不同的土壤能有什么作用?”“家乡的常见土壤有哪些?”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充满了神秘感,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基于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有自我观察、写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探究、户外验证、课堂延伸与下一节课自然衔接等;我充分认识到科学课“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性,从观察不同土壤的所获得的信息,引发学生对身边土壤的探究兴趣,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

老师课前准备充分,预设合理,学生的相关科学知识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生成。

土壤教学反思14

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同学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同学带来惊喜。重点让同学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同学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同学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规范,让同学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协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规范,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布置,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同学便可以充沛掌握。

土壤教学反思15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看到绿油油的田地,提问:土壤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呢?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有些简单,是一个似乎没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就激发不出学生的进行挑战的兴趣。如果这样提问:如果没有土壤会怎样?这样的提问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发学生的参与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我问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土地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想来,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个问法:人们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哪些呢?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或者问:哪些人类行为对于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问法都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具体的还是需要思考。设计出较好的问题,来指引学生进行学习。

在这个阶段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看到相关的资料,自己生活中经验,进行交流。效果还是很好的。

在研究水土流失的环节,首先给与学生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猜想: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猜想指引,进行实验的'设计。总体上说实验的效果已经达到。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采用的演示的实验。通过演示水流冲击不同的土壤过程,学生较为直观看到实验的效果。

在汇报交流的阶段。没有进行准备下节课进行总结发言。

《土壤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